01智能制造对传统技能人才造成极大冲击
随着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的逐步普及,重复性简单操作的岗位正在被机器取代。有研究指出,到2035年,95%的生产线不再需要工人,50%~70%的岗位将被机器取代。与此同时,新技术催生了诸如“机器协调员”等一大批新兴岗位。因此,智能制造在削减传统技能人才的同时,迸发了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有关研究表明,未来五年苏州智能制造产业每年将新增技能人才约8-10万人。
02对技能人才的岗位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工业4.0时代,一线技能工人不再是简单的操作者,不再仅限于掌握某项专业技能,他们面对的是团队化的工作方式、智能化的工作对象、数字化的工作流程,要求能根据需要随时设计、规划、控制、操作多个层面的复杂任务。他们除了要懂得制造技术以外,还要懂得软件技术,能够使用复杂数据,具备一定产品设计与创新能力,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协同等。因此,智能制造企业一线员工必须是加工工艺的设计者、生产系统的管理者和设备技术的维护者,是能熟练掌握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技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03对技能人才培养的定位与方法提出新挑战
随着智能制造技能人才职业内涵的变化,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做出调整。职业院校的培养定位,必须从掌握单一技能的人才转向复合型技能人才,从培养“机器的奴隶”转向培养“机器的主人”。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与智能制造企业紧密合作,共享设备、师资、课程等资源,通过工学交替、在岗学习、顶岗实习等方法,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操作能力强的高端复合型技能人才。
产业存在问题
单强博士称在当下产业背景,容易产生五方面的问题。
01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滞后
苏州8所应用本科院校、17所高职院校、38所职业学校共有智能制造类在校生4.5万人,每年可为产业输送约1.5万名毕业生,即使全部在苏州就业,也只能满足企业需求的15%左右。这说明苏州职业院校智能制造相关专业设置相对滞后、招生规模偏小,亟待优化调整。
02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不足
智能制造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大、成本高。培养德式学徒人均培养成本约6万/年,培养一名德式学徒总成本约18-20万元。目前苏州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本约为1.7万/年,一名毕业生的培养总成本约为5万左右,不到德式学徒的1/3。且投入渠道单一,主要靠财政经费,多元化投入渠道不畅通。
03智能制造“双师型”教师匮乏
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的短缺,除了经费投入不足外,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理论实践融通的“双师型”教师。大部分教师从院校到院校,缺乏产业一线实战经验,不了解产业最新的技术与工艺,造成了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的脱节。
04企业培养主体责任严重缺失
智能制造企业是高技能人才的使用主体,也应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体。但是,限于现有政策及市场环境,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负担不起高昂的培养成本,担心人才跳槽,缺乏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往往喜欢四处“挖墙脚”、“摘桃子”。
05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高
目前,社会大众的人才观还存在偏差,认为技能人才就是“双手油污、浑身汗臭、收入低下”的代名词,对技能人才认同感不强。加之现行政策中还有不少对技能人才的歧视性待遇,“不愿办职业教育、不想上职业院校、不愿学职业技能、不想去企业一线”的社会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
助推“智改数转”的建议
为此,单强博士进行助推“智改数转”的五个方面建议。
01形成共识,强化政策导向
全市上下要形成共识,抢抓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改造的重大机遇,全力打造一支百万量级的以“数字工匠”为代表的技能人才队伍,特别是要培养一批具有高职以上学历、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高端技能人才,充实智能制造企业的关键技术岗位。尽快制订智能制造领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加大财政经费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智能制造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训机构。支持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智能制造领域高技能人才发展基金,为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创新交流、带徒传技等活动提供支持。
02校企合作,扩大人才供给
鼓励全市应用本科、高职和中职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大力推广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试点,财政按照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给予专项经费扶持;探索实施智能制造领域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项目,突出“高精尖缺”,重点遴选一批智能制造领域重点关键岗位的优秀高技能人才,给予特殊支持;鼓励职业院校与本地企业共建智能制造“教学工厂”、“产业学院”或公共实训基地,给予实训设备投入一定比例的扶持。
03师资建设,改革用人机制
打破身份限制,破除学历壁垒,面向企业招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探索“固定岗+流动岗”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支持职业院校聘请产业导师,遴选、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聚焦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工业视觉、工业互联网等技术领域,以“1+X”证书为载体全员轮训职业院校智能制造类专业教师。
04多方参与,激发企业动力
大力实施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激发智能制造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
05转变观念,营造良好氛围
探索高技能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其退休后的待遇不低于同级事业单位人员;大力推行企业首席技师制度,加大高技能领军人才激励办法,探索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工会等群团组织中挂职和兼职,纳入党委联系专家范围;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先进事迹,树立典型,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中德(富纳)智能制造学院院长单强博士作为苏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本着对广大选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其所学、所思、所能,切实履行人大代表职责,为人民服务,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充分发挥好主体作用,做到与时俱进,主动作为,为民代好言,以促进苏州智能制造业发展为己任、为发展尽其责。
富纳作为一家以技术服务为引领的教育科技公司,以“坚持正向价值观,为国家、社会创造价值”为理念,富纳董事长吴加富在智能制造领域深耕近20年,牵头成立了一个包含120家企业的“中国智能制造私董会联盟”,覆盖了智能制造的龙头企业,富纳客户亦是贯穿智能制造产业链。
不仅如此,富纳科技还是教育部“工业视觉系统运维”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者,江苏省“1+X终身制学分银行”成员单位,人社部”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新职业及国家标准起草单位。面向院校,富纳是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案的提供者。面向行业,富纳是智能制造技能人才培养及评价标准的制定者。面向企业,富纳是智能制造人力资源解决方案的提供者。